国内统一刊号:CN62-0020 镍都报社出版






上一篇        

坚持30年医学长跑的生命“摆渡人”

——记职工医院呼吸科专家张靖

本报通讯员 安逸轩

2024年9月的一天凌晨2时,金川集团职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部病房红灯骤亮……

一位75岁的慢阻肺患者血氧饱和度骤降至70%,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值班医生冲进病房时,一个扎着低马尾的身影已经俯身在病床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靖的手指快速调节着无创呼吸机的参数,另一只手轻按患者颤抖的肩膀:“别怕,跟着我的节奏呼吸。”十分钟后,血氧指数开始爬升,她弯腰查看面罩的每个卡扣,转身时白大褂衣摆扫过床沿,像一片掠过惊涛的帆。

这是张靖职业生涯中第多少次与死神短兵相接,或许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从医学生到职工医院呼吸科领军人,这条用听诊器丈量的路上,她既是手持柳叶刀的战士,也是患者生命长河的摆渡人。

呼吸之间:从纤维支气管镜到生命通道

学医前,张靖不曾想到,那根直径仅6毫米的纤维支气管镜,会成为她撬动生命奇迹的支点。“呼吸科医生的眼睛必须长在气管里”,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成为她职业生涯的注脚。

2017年深冬,一位70岁老人因大咯血从外院转入,鲜血不断从口鼻涌出,出血量顷刻间达到500毫升,家属看着盆子底部厚厚的鲜血,顿时慌了神。经张靖治疗后,老人咯血得以改善,通过CT显示右肺中下叶支扩病灶如火山喷发。张靖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肺叶切除,这不是止血战的结束,而是止血战开始。”她建议老人进行手术根治咯血。听从建议后,老人成功实施了肺叶部分切除术。术后老人攥着张靖的白大褂衣角:“张主任,我的命是您从血泊里捞回来的。”

呼吸的重量:当生命悬于一线时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每个肺泡都承载着生命的千钧之重。2021年那个飘雪的清晨,一位80岁的呼吸极度困难的老人被轮椅推进诊室时,凹陷的胸廓随着呼吸剧烈起伏,像台即将散架的老风箱。家属因经济压力拒绝转入ICU,张靖却在普通病房查房时捕捉到叩诊音里的异样——左肺叩诊音为谷音。“立即床旁平片!”发现自发性气胸的瞬间,张靖亲自操刀实施胸腔闭式引流。当气泡引流液顺着透明液面下蜿蜒而出时,监护仪上的血氧数值开始攀升,家属红着眼眶喃喃:“比我们更舍不得老人离去的,真的是医生啊。”

老人康复出院时,家属送来锦旗,“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八个烫金大字在张靖看来恰是医者本分:“我们不是创造奇迹,只是不让医学的局限成为患者的绝境。”

呼吸的守望:在晨雾中捕捉癌细胞的踪迹

2019年的某个清晨,张靖在阅片灯前久久凝视。60岁刚退休银行职员李先生的CT片上,右下肺那个6mm的磨玻璃结节犹如晨雾中的幽灵。“这个病灶有血管穿行,边缘毛刺像是癌细胞伸出的触角。”她力排众议建议手术,病理结果验证了早期肺腺癌的诊断。现在,定期随访的李先生总说:“张主任的眼睛比CT机还毒。”

这种“毒辣”背后,是15年追踪近80例肺结节患者的坚守。张靖坦言,疑难杂症对于医生而言是一种考验,就像警察破案一样,医生在看病时也需要找到病因,才能精准治疗。当病魔来袭,呼吸是抵御疾病、延续生命的基础,也是其他医疗救治行为的基础,这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存在的意义,也是呼吸科医生的职责所在。

呼吸的力量:气管镜下的生命密码

“张主任的支气管镜有透视眼!”这句在科室流传的玩笑,藏着呼吸科团队最深的敬佩。2019年冬天,一位60岁反复咳血、浓痰多的患者慕名找到了张靖,在支气管镜深入右肺中叶时,张靖却捕捉到黏膜下隐约的异常褶皱,老人患有铜绿假单细胞菌感染,在静点药物与支气管镜下灌洗注射药物双管齐下治疗后,老人症状明显改善了。在时隔两年后,曾经天天往医院跑的老病号,再次坐到了张靖面前复查时,亲切的称她为“医生妈妈”。

“支气管下的直觉”源自她三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作为一名医生,张靖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技术,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2007年在兰州军区总医院进修学习纤维支气管镜操作,2014年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进修学习纤支镜检查及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张靖常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她这种追求卓越的信念,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如今,她的支气管镜操作教学成了科室的“武功秘籍”。

呼吸的延伸:从临床到科研的破壁之旅

“呼吸疾病恶化成危重症的风险极高,这便是科室定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关键考量。”捕捉到这一紧迫现实,张靖在完成日常繁重诊疗任务之余,毅然将科研矛头指向呼吸危重症领域。支气管镜镜头与临床的听诊器,在张靖手中达成微妙平衡。近年来,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2篇、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论文4篇,第二主编参编论著1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需要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去攻坚,不断学习突破,共同守卫生命的呼吸自由。”寒暑交替,张靖恪守着这份医生的职业使命感,积极在临床、科研、教学领域耕耘,通过言传身教、手把手带教等方式,打造了一支精干的学科医师团队,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持续发展凝聚起不竭的动力。

新的一天,张靖准时出现在住院部走廊。她弯腰调整着病人的呼吸机湿化器温度,顺手把另一位病人的雾化器螺纹管盘成更顺手的弧度。窗外的朝阳掠过她胸前的党徽,在听诊器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

从青丝到华发,从听诊器到支气管镜,在这条走了30年的医学路上,张靖始终保持着最初填写志愿时的虔诚。那些SCI论文里的数据曲线,抢救成功的监护仪波形,患者档案里工整的随访记录,共同谱写着属于呼吸科医生的生命交响曲。

张靖,这位手握呼吸机参数的指挥家,依然在每个清晨整装待发,准备奏响新的乐章。

--> 2025-03-21 本报通讯员 安逸轩 ——记职工医院呼吸科专家张靖 2 2 镍都报 content_10725.html 1 坚持30年医学长跑的生命“摆渡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