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延安回甘肃庆阳,需要穿越子午岭。对于子午岭许多人可能不闻其名,因为它太不出名了。作为一个庆阳人,我对它充满了景仰和神往。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黄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上子午岭像一条苍翠巨龙,纵贯陕西、甘肃两省。巍巍子午岭中,有一条建于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一直吸引着我前去一探究竟。
贯通陕甘两省的高速公路穿越子午岭,秋日的子午岭层林尽染,成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临近省界,一块“秦直道遗址”的牌子大而醒目。前方张家湾出口下高速,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秦始皇仗剑雕像矗立在公路边,气势不怒自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他做过很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事,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在泰山刻碑上自诩“功盖五帝,泽及牛马”。他的功绩中有一项媲美长城的伟大工程,那就是修建了秦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记载:“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说的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云阳县甘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直道。秦直道贯通南北,加强了内地与边郡之间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我们踏上秦直道已近黄昏,美丽的夕阳为这条2000年前的道路涂上了一层金色的晕彩。秦直道路基一般20至30米,最宽的地方有50至60 米,路面平整,白而硬实,和道旁山上的土色完全不同。相传秦始皇对这条路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宽阔平坦之外,还要求下雨天不能变软,永远不能长草。在没有混凝土的当时,这对工匠的技术无疑是极大挑战。负责建造的工匠将修筑道路的泥土彻底烤熟,再掺入石灰、盐碱,这样一来,道路坚硬,可以草木不生。近代的考古发掘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秦直道的修建,让我们得以窥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他们在依靠人力、工具简陋的情况下,铸就了这令世人赞叹的伟大工程。
与长城相类,秦直道的修建具有明确的军事目的,那就是阻止与防范北方匈奴的侵扰。秦直道道路宽阔平坦,能适应大队人马快速驰援,从关内到云中,骑兵三天三夜可至,极大地缓解了前线秦军的补给问题。根据考古研究,秦直道沿途还建有烽火台、兵站、哨卡、驿站等。随着人口的聚集,秦直道驿站逐渐发展成城镇,成为南北商贸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茶叶、丝绸、瓷器、铁器都在这里进行大宗贸易,为各民族交往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直道就像一部史书,记载着历史的沧桑、时代的脚步,见证了中原和北方地区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有力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